[閱讀時間:約5分鐘]

壓力性損傷,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壓瘡或褥瘡,常發生於需要長期臥床或久坐的患者。由於身體持續受到外部壓力,動脈血流供應受阻,進而導致皮膚發紅、破皮或潰瘍,甚至可能引發全身性敗血症,危及生命。

壓瘡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,還可能導致以下後果:

  • 傷口復原緩慢
  • 反覆住院治療
  • 照顧者身心疲憊
  • 患者因疼痛感到極度不適

壓瘡的分級與症狀

壓瘡依嚴重程度分為四級,以下為各級特徵與影響:

第一級:皮膚無破損

  • 特徵:皮膚發紅,按壓後不會變白,且紅色超過30分鐘仍無法消退。
  • 護理重點:應積極翻身(每兩小時一次)並使用減壓工具如氣墊床

第二級:部分皮層損傷

  • 特徵:皮膚破損,粉紅色潰瘍,無滲液但按壓時會感到疼痛。
  • 護理重點:使用封閉性敷料(如水凝膠人工皮),配合HOFA高氧活膚油修復受損部位,避免傷口摩擦並保持濕潤。

第三級:全皮層損傷

  • 特徵:出現深層凹洞,傷及真皮層及皮下脂肪層,可能有滲液但壓痛感減輕。
  • 護理重點:評估是否需清創,並使用高吸收敷料抗菌敷料促進癒合。

第四級:深層組織缺損

  • 特徵:傷口深及肌肉層與骨頭,易併發蜂窩性組織炎、敗血症或骨髓炎。
  • 護理重點:建議請專業醫護清創,配合合適先進敷料促進肉芽組織生長、需要時使用抗生素。

壓瘡高發部位

不同體位容易導致壓瘡的部位如下:

臥床患者

  • 俯臥:胸骨、肋骨、膝蓋骨、內側腳踝
  • 仰臥:後枕骨、肩胛骨、肘部、骶骨、尾骨、後腳跟

側躺患者

  • 肩部、肋骨、骨盆、髖部關節、外側腳踝

輪椅患者

  • 坐骨、尾椎骨、膝蓋內側、腳底與腳踭

如何正確護理壓力性損傷?

  1. 預防為先:定期翻身,使用減壓工具如氣墊床。
  2. 根據分級選擇適當護理方法
    • 第一級:加強預防與翻身。
    • 第二級:使用封閉敷料保持濕潤。
    • 第三級:評估是否需清創,使用高吸收敷料。
    • 第四級:就醫治療,配合抗生素與專業護理。

總結

壓瘡絕對不能忽視!正確的預防與護理,不僅能減少患者的痛苦,也能降低照顧者的負擔。